《決定》踐行時丨調研廣深先進經驗,謀劃助力改革發展——赴廣東學習調研感悟之五
發布日期:2023-08-15 瀏覽次數:2422
建工檢測 道橋所所長 常亮
8月9日至11日,建工檢測黨委書記、董事長方申柱一行六人赴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廣東院”)、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院”)學習調研。在不到60小時調研行程中,參訪4個基地、參加2次座談交流,行程緊,節奏快,效率高,收獲豐。
廣東院:開發應用先進技術,發展智能物聯
廣東院是廣東省內建筑工程檢測領域的龍頭企業,市場占有率約8%~10%,其先進技術應用、智慧化發展水平令人印象深刻。
走進廣東院材料智能化檢測示范實驗室,各類智能設備一片忙碌景象:機械手忙于抓取試塊、鋼筋,開展尺寸測量、重量偏差檢測、強度測試等工序,實現檢測全過程自動化和過程中人員、設備、材料、環境、數據、報告的全面可追溯,提高了檢測機構工作效率和行業監督管理的數字化水平;自主研發的超大型幕墻檢測設備、全自動混凝土抗滲檢測系統、全國最大的民用風洞等是檢測能力的保證,國際領先的三維智能檢測車、自助研發的5G智能檢測車及三維雷達為應急搶險提供技術保障;城市基礎設施信息化監管云平臺、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平臺、智慧社區管理平臺等平臺基于物聯網技術,通過系統集成、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手段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
深圳院:緊扣綠色發展理念,注重人文關懷
深圳建科院致力于生態宜居發展規律研究及綠色人居環境實踐,緊扣國家綠色建設發展22年,取得豐碩成果。深圳院2009年、2022年自主設計、建造的兩棟建筑——建科大樓、未來大廈,是踐行綠色發展、人文關懷理念的具體體現。
建科大樓設計時通過建筑體型和布局設計、架空綠化和生態補償、自然通風和立體遮陽、屋頂和垂直綠化等技術應用,打造“有生命、會呼吸”的建筑;通過設立社區圖書館、“行學苑”幼兒園等落實人文關懷,打造“有愛心、有溫度”的建筑。投入使用近14年來,大樓已成為城市建筑森林中的一株綠色“大樹”,繁花似錦、綠植成瀑,引來蜂蝶戲舞、鳥兒筑巢,員工在其間健康、愉悅的工作;每年相對常規建筑節約電費145萬元,節約水費5.4萬元,節約標煤610噸,每年減少1600噸碳排放量,平均節能38%。
未來大廈坐落于深圳國際低碳城,采用“光伏發電+高效儲能+直流配電+柔性控制”(簡稱“光儲直柔”)技術集成方案,是世界上第一個走出實驗室、規模化應用的全直流建筑。大廈采用低壓直流配電技術,±375/48V系統拓撲構架,試驗覆蓋照明、空調、辦公等全部電氣設備的直流化,可提升建筑用電智能化和安全性水平,降低電網峰值負荷,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675噸,全年平均能耗較深圳普通同面積辦公建筑減少46.6%。通過立體綠化實現遮陽、柔光,綠植采用雨水滴管技術,節水高效。
兩棟建筑,是深圳院綠色人居環境探索的卓越成果,完美的展現“平視生命,共享生命精彩”的企業愿景。
調研行:對標先進查找不足,推動改革發展
通過本次調研,發現建工檢測在市場資源規模、改革發展起點等方面存在的優勢與潛力,更看到差距與不足:
一是高端人才差距。廣東建科院現有員工1500余人,博士、博士后40余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人,本科以上占比77%;深圳建科院博士18人、本科以上占比77%;高質量的人才助力科技創新、標準編制、知識產權、創新平臺建設、先進裝備及創新產品開發,取得豐碩成果。與之相比,建工檢測高端人才數量及科研成果上存在明顯差距。
二是先進技術應用差距。與廣東建科院、深圳建科院相比,建工檢測尚處于應用傳統檢測技術階段,智能化檢測設備、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尚未起步,物聯網技術應用、平臺建設、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尚待推進。
三是思想理念差距。如人才、技術、設備相比,思想觀念的差距更為重要,人才、技術、設備可以引進或購置,思想觀念則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認識才能得以提升、轉變,安于現狀、故步自封不是發展之路。
11日清晨6時,方書記組織調研組成員到蓮花山公園小平塑像廣場瞻仰小平同志銅像。蓮花山頂遠眺特區新貌,天藍海碧、高樓林立;小平同志步伐堅定、闊步前行,見證著深圳特區改革發展的成就。深圳特區發展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0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相信深圳特區的明天會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建工檢測處在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全體干部職工亦應打開格局、開闊視野、提高站位,敢“闖”能“創”,篤行實干,書寫屬于建工檢測的“春天的故事”。